时间: 2025-03-04 | 次数: |
一、团队简介
共伴生能源安全智能绿色开采创新团队组建于2021年,现有核心成员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团队主要致力于煤炭开采智能化及智能放顶煤技术,煤炭-天然气-铀矿共伴生资源协同安全开采关键技术,煤与煤系气立体绿色精准共采关键技术,厚煤层沿空掘巷(沿空留巷)围岩控制及支护技术,绿色开采技术(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矿动力灾害防治及煤岩动力学等研究,相关技术推广至河南、山西、内蒙古、安徽省、贵州等省市。
团队先后主持科研课题17项,含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2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河南重点研发项目、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项目、等课题,企业委托课题50余项。近几年团队成员共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3项。编写国家行业标准3项,团体标准4项。团队成员荣誉包括: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煤炭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20余项。
团队负责人:
王 文,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煤矿开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主任,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原英才计划-中原青年拔尖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高层次人才(C类),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二级元培学者,天然气与煤炭(铀)协同开采创新型科研团队负责人,朱训教育奖励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质量管理分会理事,中国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动力灾害防治专委会委员。
二、主要研究方向:
n 煤与天然气(铀)多资源协调开采技术
n 煤矿冲击地压与瓦斯突出复合动力灾害防治
n 厚煤层智能放煤及采场围岩控制技术
n 沿空掘巷(沿空留巷)围岩控制及支护技术
n 绿色开采技术(充填开采、保水开采)
三、主要代表性成果及项目:
(1)代表性项目成果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获奖等级 |
获奖授予单位 |
团队人员 |
1 |
天然气与煤炭资源协同开采理论与关键技术 |
科技进步一等奖 |
河南省人民政府 |
王 文 |
2 |
鄂尔多斯盆地煤-铀-油气资源协同开发关键技术 |
科技进步一等奖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王 文 |
3 |
特厚煤层双临空综放工作面巷道矿压控制技术研究 |
科技进步一等奖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王 文 |
4 |
构造-热作用下煤储层微纳结构—物性突变规律及其动力演化机理 |
自然科学一等奖 |
重庆市人民政府 |
琚宜文 |
5 |
特厚煤层智能综放开采关键技术及应用 |
科技进步一等奖 |
山西省人民政府 |
李东印 |
6 |
冲击地压与瓦斯突出互为诱因矿井灾害机理及对策 |
科技进步一等奖 |
河南省人民政府 |
李化敏 |
7 |
特厚煤层大开采空间综放面沿空掘巷成套技术研究与应 |
科技进步一等奖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李化敏 |
8 |
时间因素对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沿空掘巷影响分析 |
科技进步一等奖 |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
王 文 |
(2)代表性科研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立项金额(万元) |
项目负责人 |
1 |
天然气-煤炭-铀矿资源安全协同开采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 |
河南重点研发项目 |
200 |
王 文 |
2 |
特厚煤层采放协调智能放煤工艺模型及方法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
365 |
李东印 |
3 |
天然气与煤炭资源叠置区协调开采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 |
河南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项目 |
60 |
王 文 |
4 |
特厚顶煤多放煤口群组放煤物理模拟平台研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
60 |
王 文 |
5 |
煤矿科学产能的形成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80 |
李东印 |
6 |
浅埋薄基岩大开采空间顶板动力灾害预测与控制 |
国家自然科学联合基金 |
240 |
李化敏 |
7 |
亿吨矿区煤基固废充填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
国能神东煤炭公司 |
161 |
王 文 |
8 |
平顶山矿井深部高地应力与瓦斯突出耦合研究 |
平煤神马集团 |
885 |
陈立伟 |
9 |
巨厚砾岩运动探测与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 |
河南能源集团义马公司 |
890 |
王 文 |
10 |
唐家会矿安全高效锚杆支护及快速掘进技术研究 |
淮河能源西部煤电公司 |
189 |
王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