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 胡治国 | 时间: 2018-07-14 | 次数: |
我单位拟参与申报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项目名称《多维跨尺度复合增材制造方法及关键技术转化应用》,特进行公示。公示期:2018年07月14日至2018年07月18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向上海大学创新管理部反映。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牛刚 021-66136228。
一、项目名称
多维跨尺度复合增材制造方法及关键技术转化应用
二、推荐单位
上海大学
三、项目类别
高等学校技术发明奖
四、项目简介
多维跨尺度复合增材制造技术为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属于“中国制造”中的必争技术领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等项目的支持下,上海大学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安徽省蚌埠第三人民医院等,围绕多维跨尺度复合增材制造技术,从材料、工艺、系统和技术几个方面进行了突破,具体创新成果如下:1)发明了在时空维度上都可进行功能调控的血管支架复合成形技术,并重点围绕支架构型设计、支架递送技术,支架制造工艺及系统,以及临床应用几个层面突破了核心关键技术,申请人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复合成形制造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的论文,也被美国物理联合会报道,并被国外知名学术网站转载报道,形成了一定社会影响力,并在应用中表现出巨大应用潜力;2)发明了能进行材料组装和生物功能调控一体化的细胞打印技术,为传统细胞培养技术带来巨大提升空间,也对彻底解决大尺寸人工组织的功能化提供了重要解决途径,在应用上表现出巨大应用潜力;3)提出了多维跨尺度复合增材制造系统的构建方法,已经研发成功专用的打印喷头,并自主研发了生物3D打印复合成形系统,也进行了试用转化,形成了一定社会影响力。
五、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上海大学
项目的主持单位,全面负责制定项目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案并组织实施,在多维跨尺度复合增材制造方法及关键技术转化应用项目中发挥了首要作用,组织了围绕材料成形机理与成形过程调控、成形系统系统设计与实现、以及核心技术转化应用几个方面的协同技术攻关,促进了多学科,多单位的交叉合作,在关键技术突破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
在项目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以及研究方案制定和实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作为重要单位,组织了围绕复合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于血管系统疾病的腔内微创治疗的协同技术攻关,在进行动物实验完成对新型载药血管支架应用于多种血管疾病的临床前安全有效性评估,以及创新技术的推广临床应用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3.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
在项目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以及研究方案制定和实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组织围绕气管导管的设计与应用,颅骨缺损治疗等相关的实验验证工作中,提供了重要的场地,人员支撑,在项目技术开发验证,学研团队建设和设备推广应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4.河南理工大学
重点围绕复合增材制造技术中的反应流直写工艺策略和模型展开研究,在材料选配与结构优化、反应流成形质量控制方面提供了大量可靠的理论和试验数据和保障。
六、推广应用情况: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了重点推广应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应用效果,也取得了经济效益。
七、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1. 可实现多材料分区电纺的系统和方法,ZL201510255083.3,中国发明专利
2. 基于数控铣床的生物3D打印试验平台,ZL201410003773.5,中国发明专利
3. 基于静电直写与静电纺丝技术的分层血管支架成形系统及方法,ZL201610277272.5,中国发明专利
4. 复合工艺制备血管支架的方法,ZL201510365426.1,中国发明专利
5. 一种用于生物3D打印的液压挤出供料系统和方法,ZL201410759716.X,中国发明专利
6. 一种新型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的制备方法,ZL201310259348.8,中国发明专利
7. 基于3D打印综合成形的再生骨支架成形系统与方法,ZL201310283620.6,中国发明专利
8. 一种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支架的成形方法及成形系统,ZL201410285081.4,中国发明专利
9. 主动脉夹层血管支架及其制造方法,中国发明专利 ZL201611257682.X
10. 气管套管,中国发明专利 ZLCN103706015A
11. 基于快速开关阀的气动供给装置,ZL201220062239.8,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12. 一种针头可旋转生物3D打印机喷头系统,ZL201620129653.4,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13. 一种多流体混合喷射成形气动式供料装置,ZL201220280697.9,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14. 跨尺度带电射流成型的四自由度按需接收装置,ZL201120114019.0,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15. 一种复合式股动脉压迫止血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201720099244.9
16. 一种具有环形球囊的导管,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201620799707.8
17. 一种非均一式升主动脉腔内支架,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201720099256.1
18. 一种闭塞性动脉内膜剥脱切割装置,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201520544170.6
19. 一种用于力学检测的动脉组织切割装置,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201520126921.2
20. 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用的药物覆膜支架,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201520477348.X
21. 磁控导引导丝,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520906897.4
22. 一种中空顺应性球囊扩张导管,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520899639.8
23. 一种可裁剪式多功能超选导管,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201520406216.8
24. 铅围脖保护套,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204440913U
25. 一种适用于主动脉夹层的带远端裸支架的锥形支架移植物,ZL201520253386.7
八、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 排名 | 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完成单位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
刘媛媛 | 1 | 副教授 | 上海大学 | 上海大学 | 作为多维跨尺度复合增材制造技术的主要发明人,重点从从材料成形机理与成形过程调控、成形系统系统设计与实现、以及核心技术转化应用几个方面进行了突破,创新性给出了在时空多维度上可以进行生物功能调控的生物制造方法和技术、发明了能进行材料组装和生物功能调控一体化的细胞打印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系列专用打印喷头,开发了多维跨尺度复合增材制造系统。 |
冯睿 | 2 | 副教授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 | 将复合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于血管系统疾病的腔内微创治疗,提出了基于多维复合增材制造技术,设计制作多种构型的载药血管支架,带领团队开展大量动物实验完成对新型载药血管支架应用于多种血管疾病的临床前安全有效性评估;临床上开展多例新型载药血管支架治疗血管系统疾病的创新技术并积极推广临床应用。 |
闫秀琴 | 3 | 主任护师 | 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 | 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 | 围绕团队研究的复合增材制造工艺和系统,重点开展了研究应用的方案设计和验证工作,在气管导管的设计与应用,颅骨缺损治疗中药物控释效果方面,提供了大量临床护理数据,并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实验,在临床护理安全有效性评估方面、以及技术的积极推广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
冯家烜 | 4 | 主治医师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 | 参与复合增材制造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协助完成血管支架的性能测试,协助构建大动物血管疾病模型,并完成大量动物实验,对复合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于血管外科的临床前安全有效性评估作出贡献。 |
李瑜 | 5 | 讲师 | 河南理工大学 | 河南理工大学 | 重点围绕复合增材制造技术中的反应流直写工艺策略和模型展开研究,在材料选配与结构优化、反应流成形质量控制方面提供了大量可靠的理论和试验数据和保障。 |
刘军军 | 6 | 主治医师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 | 参与复合增材制造技术在实现药物携载和控释方面,以及血管支架的性能测试,完成构建大动物血管疾病模型,完成动物实验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贡献,对复合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于血管外科的临床前安全有效性评估作出很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