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育人目标创新:校内校外利益相关者深度融合制订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大多数专业普遍存在培养目标确立以学校为主导,用人单位参与度不深,毕业生在工程实践中缺乏“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与团队”意识,“沟通交流”、“项目管理”、“终身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设立专项工作组,通过“OBE教学平台”和线下调查问卷定期向校内外利益相关者征集培养目标合理性和达成情况评价意见,指导培养目标修订,解决人才培养顶层设计重技术能力轻非技术能力的现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2)课程体系创新: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构建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体系。学校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要求所有工科专业重构课程体系,注重非技术能力支撑课程的设计,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增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课程,实施非技术能力培养贯穿4年全过程不断线,构建毕业要求与课程的关系矩阵,确保毕业要求达成均有合理的课程支撑。
(3)教学内容创新:破除照本宣科顽疾以课程目标为导向重组课程内容。按照课程内容服务于课程目标的导向,重新梳理撰写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观测点)的支撑关系,明确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重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破除照本宣科单一知识传授型、满堂灌教学模式,加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改革,融非技术能力培养贯穿于通识-专业-实践-专创4个环节。
(4)评价机制创新:建立了多源多尺度全周期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机制。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实施办法,实施课中、结课、毕业、毕业5年左右的全周期跟踪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内部与外部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多源多尺度评价方法,提升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置信度,为持续改进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可靠的依据。